- 三国五虎上将中谁最厉害
- 自从刘备死后,诸葛亮为什么一直输
- 最近比较喜欢看老剧,你看过哪些比较好看的老剧
- 诸葛亮去世后,为何司马懿终生不再伐蜀
- 为何同样身为降将,于禁的风评非常差,但感觉姜维却没有这么差的风评
三国五虎上将中谁最厉害
五虎上将关羽和张飞丶赵云丶马超都有上佳表现。马超潼关之战差点将曹操打下神坛,张飞当灞桥边三喝喝退曹操百万大军,赵云长坂坡七进七纵杀得曹军如入无人之境。最猛的还当数关羽,水淹七军、生擒于禁、斩杀庞德,威震华夏,曹操只差一步要迁都。关羽在十八路诸侯盟军,面对华雄单挑无人敢应战之时,敢于出战并将华雄一刀斩首,震惊十八路诸侯。尔后在虎牢关,面对天下第一将吕布,三英战吕布,一举扭转战局。在官渡之战中,为曹操力斩袁绍两大虎将颜良和文丑,为最终打败袁绍立了头功。一代枭雄曹操,独对关羽厚爱有加,封侯送马赠美人。刘备和关羽肝胆相照,情同手足。孙权愿与关羽结儿女亲家。关羽是三国三方备受瞩目的战将,无人出其右。关羽孤傲,没有很好处理孙权的联姻,让孙权由爱变恨,幡然毁约反与曹操结盟,遭致背后中了暗箭,英雄落马毁了一世英名。关羽鼎盛之时,威风凛凛,众人莫不仰视。曹操五良将,都心甘情愿叫关二爷。关羽千里扶送双嫂寻故主,过五关斩六将,还被徐晃、张辽一路礼送到天边。关羽他就是万重关山如等闲,傲视群雄震云天!
自从刘备死后,诸葛亮为什么一直输
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,其实这跟创业道理是一样的。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刘关张三结义。他们三兄弟热情的打天下,虽然是异性的兄弟,但是比的兄弟还要好,还要热情,什么话都敢说,拼命的去干活,自觉自愿的。自动自发的。积极性非常的高,敢打敢拼,不怕牺牲。换做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非常的有创业精神,非常有激情。然而当刘备死了以后,由于关公和张飞都死在他前面,因此实际上最后一个最有激情的,最有创新能力的创造力的创业精神的人已经没有了。诸葛亮是丞相,丞相是辅佐皇帝的,而创业的激情他是需要老板自己。也就是说诸葛亮好比就是职业经理人,职业经理人就是执行老板命令的。马老板的创业激情,创业精神,转化为现实。当刘备死了以后,刘备的那种创业激情创业精神,逐步逐步的在消耗殆尽了。他的儿子刘禅实在是一个二世主,缺乏创业精神的。在这种情况下,诸葛亮辅佐这样的二世祖,实际上是没有劲头的。他只能把相关的事情做好,但是缺乏一种扩张创业创新的激情。他身边的人也缺乏这样的精神,他也没有自己搞出一个刘关张三结义的联盟。所以人才非常的匮乏,尤其是那种有创业创新精神的人才非常匮乏。而如果人才匮乏,奴才再多也是没有用的。就是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办法在刘备死掉以后再打胜仗,再展现其灿烂和辉煌的原因了。#经济师##策划##2021生机大会##新媒体##自媒体##我要上头条##微头条日签##写作##正能量##千粉互娱#
最近比较喜欢看老剧,你看过哪些比较好看的老剧
最近就喜欢看山河令,脑袋里只有山河令,好看的老剧一部也没有,不好意思再见。
诸葛亮去世后,为何司马懿终生不再伐蜀
诸葛亮去世后,司马懿终生不再伐蜀,司马昭心理非常清楚是什么原因,也非常配合。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,军势浩大,于是司马懿选择了坚壁清野,不出面和诸葛亮交战。无论诸葛亮如何挑衅,司马懿就是不出,就连诸葛亮用女人衣服来羞辱司马懿,司马懿仍然阻止手下出战,摆明了一副绝不出战的样子。最终在司马懿的这种策略下,诸葛亮也毫无办法,只能打持久战,而诸葛亮的身体,在长年累月的征战中,也支持不下去了,最终星落五丈原。诸葛亮死后,蜀汉后撤,魏延不满杨仪统军,竟然发兵攻打杨仪,蜀军内部闹起了,不过即便如此,司马懿也没有选择趁机追杀,攻打蜀汉,令人非常疑惑。此时趁蜀军内乱,击败他们的概率不是更大吗?司马懿没有趁机进攻蜀汉,只是一直在和蜀汉对峙,等到辽东公孙渊发动叛乱,司马懿又被调往了辽东。面对公孙渊,司马懿的反应可是和面对蜀汉时的反应截然不同,司马懿充分展现自己军事家的才能,三下五除二的就解决了公孙渊,令人颇为震惊!在诸葛亮手下屡屡吃瘪的司马懿,竟然如此强大,用兵竟然如此厉害?这不由得又让人产生怀疑了,面对蜀汉时,到底是司马懿不如诸葛亮,还是他在故意示弱,隐藏实力?司马懿击败公孙渊后,又被曹叡调往关中,防备蜀汉。从曹叡对司马懿的使用来看,感觉司马懿就是个救火队员,哪里出问题了,就让司马懿前去解决,问题解决了,就让司马懿前去阻挡蜀汉,反正就是没想过把司马懿调回京城当官!不过司马懿这人,运气是非常的好,虽然曹叡对他防范有加,一直没让他进入京城,进入权力核心,但曹叡的英年早逝,直接将司马懿推入了舞台中央!曹叡去世前,任命曹爽和司马懿为托孤大臣,司马懿终于得以进入权力中心。虽然曹爽对司马懿有敌意,想要独揽大权,但曹爽毕竟缺乏经验,还是一个小辈,哪里玩得过司马懿?期间,曹爽也曾想过伐蜀,但司马懿强烈反对,因为曹爽伐蜀一旦成功,在曹魏的声望将会超过司马懿,到时候司马懿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了,所以司马懿联合众人,坚决反对曹爽伐蜀。曹爽要想彻底击败司马懿,必须得去攫取军功,只是很可惜,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,曹爽远没有他父亲曹真的实力,在伐蜀过程中被王平打得大败,只能灰溜溜逃回魏国。曹爽的失败,让司马懿的声望越来越高,不过司马懿仍然选择了低调做人,任由曹爽胡作非为。在曹爽把人都得罪光时,司马懿再站出来反戈一击,最终成功击败了曹爽,拿到了曹魏大权。掌握大权的司马懿,本应该像诸葛亮一样,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,攻打蜀汉或者东吴,为魏国一统天下倾尽全力,但他却并没有这么做,而是大肆打击曹家势力,发展司马家的实力,最终为司马家篡魏奠定了基础!从司马懿的经历来看,其实对于诸葛亮死后,司马懿为何终生不再伐蜀这个问题,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四字结论,那就是“养寇自重”!诸葛亮死后,魏延杨仪争权,司马懿不趁机进攻蜀军,其实就是为了养寇自重,保存实力。此时如果击败蜀军,那么灭亡蜀汉就指日可待了。可蜀汉灭亡后,司马懿是什么结局呢?飞鸟尽,良弓藏,本来曹叡就对司马懿猜忌,此时蜀汉都灭了,更加没有司马懿的立足之地了,所以司马懿不愿意去攻打蜀军,因为蜀汉还在,那么司马懿就是安全的,还能镇守在关中。蜀汉灭亡,那司马懿就没有立足之地了,最好的结局不过是归家养老,给一个公卿待遇。曹叡死后,司马懿仍然反对伐蜀,其实也是为了养寇自重。这一点,司马昭都清楚,也很配合。只有蜀汉在那里,给曹魏带来压力,司马懿在曹魏的威望才能维持得住,他对曹爽才有一丝胜算。如果曹爽灭亡了蜀汉,那司马懿基本就没有击败曹爽的可能了,因为大家都会去支持曹爽。至于司马懿击败曹爽后,那更加不会去伐蜀了。有蜀汉这个外敌在,魏国内部的矛盾就可以转移出去,司马懿可以放心大胆地去进攻曹家势力,为司马家攫取更多的权力。结语综合来看,诸葛亮死后,司马懿为什么终生不再伐蜀?其实从四个字就可以看出司马懿的智慧,这四个字便是“养寇自重”!只有蜀汉存在,持续对曹魏保持压力,司马懿才有存在的必要性,才能活下去。若是蜀汉不在了,估计司马懿根本没机会夺取曹魏大权,说不定早就被干掉了。(本文主要参考《三国志》)
为何同样身为降将,于禁的风评非常差,但感觉姜维却没有这么差的风评
主要是时机不同,姜维投降时是初出茅庐,而于禁已经是功成名就。姜维(202年-264年),字伯约,凉州天水郡冀县(今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)人。据《三国志·蒋琬费祎姜维传》记载:维等觉太守去,追迟,至城门,城门已闭,不纳。维等相率还冀,冀亦不入维。维等乃俱诣诸葛亮。建兴六年(228年),诸葛亮兵出祁山,凉州诸郡县纷纷响应。当时,天水太守马遵在各地巡查,姜维与功曹梁绪、主薄尹赏、主记梁虔等人随行。马遵听说蜀军到来,郡县投降,就怀疑姜维等人也有异心,于是连夜逃亡上邽。等到姜维等人发觉后,就追赶马遵,但已经来不及了。他们到达城门时,城门已经关闭,不接纳他们。姜维等人只能回老家冀县,但冀县也不准他们进入,姜维等人只好投降了诸葛亮。魏略:各自行。维亦无如遵何,而家在冀,遂与郡吏上官子脩等还冀。冀中吏民见维等大喜,便推令见亮。《魏略》的说法不同,当时姜维劝说马遵回冀县,马遵不肯。姜维拿马遵也没有办法,就各走各的路了。姜维与郡吏上官子脩等回到冀县,县中官吏、百姓看到姜维都很高兴,便推拥着姜维来见诸葛亮。这里,不管冀县是否愿意接纳姜维,是否吏民愿意投降,总之是姜维主动投降了诸葛亮。当时姜维还很年轻,只有二十六七岁,初为州从事,其父姜冏为天水郡功曹,羌、戎叛乱时战死,姜维因此被赐中郎,天水郡参军。此时的姜维,既没有多少名气,也没有多大功绩。诸葛亮北伐,各郡县投降,凉州刺史郭淮、天水郡太守马遵都逃跑了,而且认为姜维不忠于曹魏。在这种情况下,姜维也没有更好的选择,既没有得到曹魏的信任和器重,也没有可以抵抗诸葛亮的本钱。但于禁投降却不同,那是直接两军阵前,而且于禁深得曹操的信任和器重。于禁(?-221年),字文则,泰山钜平(今山东泰安南)人,三国时期魏国武将,与张辽、徐晃等合称为“五子良将”。据《三国志·张乐于张徐传》记载:黄巾起,鲍信招合徒众,禁附从焉。及太祖领兖州,禁与其党俱诣为都伯,属将军王朗。朗异之,荐禁才任大将(军)。太祖召见与语,拜军司马。黄巾军起义爆发后,济北相鲍信回老家招募兵勇,于禁就跟随了鲍信。鲍信战死以后,于禁归属将军王朗。王朗惊异于禁的才能,就向曹操举荐,说可以胜任大将军。曹操召见了于禁,经过交流,任命他为军司马。随后,于禁跟随曹操四处征战,屡立战功,被誉为“五子良将”之一。曹操对于禁非常信任和器重,拜为左将军、假节钺。而且是曹操阵营,唯一一个非曹氏、夏侯氏假节钺的将军。曹操因为朱灵与刘备一起截杀袁术,而把刘备放跑了,就非常忌恨朱灵。就让于禁到朱灵营中接管了他的部队,众皆震服。这事足以看出曹操对于禁的态度。建安二十四年(219年),襄樊之战,关羽水淹于禁七军,庞德战死,而于禁投降。这令曹操非常失望,甚至是绝望,听说于禁投降后,曹操哀叹良久,说:"吾知禁三十年,何意临危处难,反不及庞德邪!"于禁跟随曹操征战三十年,屡立奇功,想不到在襄樊之战的,居然掉了链子。这事放在谁身上,都难以接受。将军最大的荣耀就是战死沙场,总不能看事不好就投降吧。虽然说姜维与于禁都是在穷途末路的时候,选择了投降,但情况还是有所不同。姜维几乎没有兵卒,而于禁有三万大军。姜维投降对曹魏没有多大的影响,但于禁投降不仅是动摇了军心,而且可能直接影响到战役的最终结果,曹操甚至产生了迁都的打算,这让曹操非常被动。于禁被关羽水淹之后,几乎失去了战斗力,但庞德能够一战,于禁咋就不能一战呢?还是一个决心问题,就算三万头猪,关羽要全部抓住还需要费很大的劲,起码为曹操调动争取更多的时间。姜维年轻,还没有成名立业,再说对曹魏也没啥情感,选择一下人生的出路,也在情理之中。但于禁已经功成名就,所有的荣耀都是在曹操手下取得的,曹操对待于禁可谓不薄。何况于禁的子孙后世还指望在曹魏手下混饭吃呢?就于禁这个玩法,谁还能指望谁呢?看来,历史是公正的。姜维投降没有受到很大的诟病,但对于禁责难很多。于禁这事做得的确是很扯淡,没有这么办事的哦!当初,于禁的老朋友昌豨投降时,诸将认为应该把他送往曹操处,让曹操来处理,但于禁坚持把他杀了。对此,裴松之评论道:“围而后降,法虽不赦;囚而送之,未为违命。禁曾不为旧交希冀万一,而肆其好杀之心,以戾众人之议,所以卒为降虏,死加恶谥,宜哉!”被围困就投降,军法也不会赦免;被囚禁而送到后方,并不违命。但于禁却因为嗜杀而违背众人之意,自己成为了降虏,死后得到恶谥,这是应该的。吕蒙占据荆州后,于禁被送到孙权那里,多次受到了虞翻的羞辱。曹丕称帝后,于禁被送回了魏国,曹丕表面表示安慰,任命为安远将军,但于禁拜谒曹操陵墓时,曹丕却命人画上关羽战克、庞德愤怒、于禁降服之画像。于到后,羞愧难当,最后郁闷而死,被追谥为厉侯。于禁可谓晚节不保,这又能怨谁呢?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将,最后居然爱惜生命,苟且偷生,得到这样的结果,也是咎由自取,怨不得别人。爱惜生命,这是必须的,但军人这个特殊的职业决定了其命运,只能战死沙场,否则就应该遭受诟病。否则,这个活就没法干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