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人们感慨短视频上的“专家都快没门槛了”,惊讶这个群体都快“忘了常识思维”之时,更应该反思造成伪专家泛滥的深层原因,“伪专家”爱说废话,或者喜欢提违反常识的建议已经成了家常便饭,几乎每隔几天,就会有某某领域的专家出来说一些逻辑混乱的废话,表面上是给年轻人提意见,其实是为了通过自己的建议敛财。
不知从何时开始,专家竟然被戏称成了“砖家”,他们不再是权威的代表,他们给出的建议,大多都被看作是笑话。“伪专家”翻车也让我们见怪不怪,不少网友在网上调侃“建议专家不要再建议”。对此,央媒也曾点名批评过一些伪专家,建议“伪专家”少说多做,不要说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废话。
全国两会在即,针对短视频平台上假借“专家”“学者”“律师”等专业身份发布的内容良莠不齐的现象,民进中央建议提高传播知识类短视频的发布门槛,实行分级、分类管理制度,并通过人工推送等方式干预。“专家”概念被那些靠虚假误导传播制造流量的人给异化成了“砖家”,并演变成网络时代的一大社会性“疑难杂症”,以至于治理这类伪专家成为亟需攻克的一个难题。
通过短视频的形式进行各个领域的科普传播,这原本是一项利人利己的事情。但当下专家科普类短视频存在讨人嫌的倾向,则与部分“专家”滥用话语权有关。民进中央呼吁对其进行分类管理,通过甄别真假专家,减少伪专家的混淆视听;借助人工推送的干预,降低这类所谓“专家”“麦克风”的分贝,降低虚假误导传播对公众的干扰。这样的建议虽然顺应了民众的诉求,得到了众多支持,却未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打着专家幌子,为制造流量而背离科学精神,伪专家固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,网络舆论对这个群体进行质疑和批评,这也没错。当人们感慨短视频上的“专家都快没门槛了”,惊讶这个群体都快“忘了常识思维”之时,更应该反思造成伪专家泛滥的深层原因。
央视网评论文章指出,个别专家的“伦理陷落”尤其值得警惕。专家群体本身构成复杂,一些草根“伪专家”、“三无”研究机构的“专家”通过包装,戴着五花八门的头衔,涌向互联网平台,冒充权威之声,甚至“跨界”对自己专业领域外的现象大肆评议,目的是为博知名度、最终实现“影响力变现”。
还有个别专家,丝毫不顾忌老百姓的感受,放弃学术中立原则,过度为商业利益代言。这种抛弃职业操守的行为,让民众对专家的排斥与日俱增,以至于拉低了老百姓对整个专家群体的信任和期待。“建议专家不要建议”,不是让专家闭口不言,而是希望专家“从老百姓的利益出发”,少一些哗众取宠,多一些人文关怀,在理性沟通的基础上,建立相互尊重的“公众—专家”关系,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真知灼见。
关注本站不迷路。带你及时获取游戏讯息,游戏攻略、热点话题、娱乐八卦、最新资讯等!
今日编辑铺热门推荐:虎将三国 暴走小坦克